close

 

這個系列主要都是整理自己以前的筆記,

包括公費留學與研究所的考試,

 

這篇也特別準備感性設計的介紹,

因為我畢業於成大工設的感性設計組(丁組),

感性工學的文獻主要是日文,

所以當時在唸書的時候,不容易查詢資料。

 

所以也特別寫一些以前整理的資料,

希望可以幫助正在考試的學弟妹。

 

筆記的來源主要來自網路與書上的資料,

若有侵犯版權,還請不吝告知。

 

筆者:目前為東京大學 機械工學專攻 (設計工學研究室)  博士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性工學的定義

 

   隨著資訊與體驗時代來臨,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個性化需求提升,工業設計師意識其消費的轉變,在滿足產品功能的基本需求下,仍需追求感性面的使用者經驗與質的設計目標。而要認識感性工學,首先須先了解人的感知與感性。

一、感性

   感性的定義:由人類感官所感覺、知覺的心理活動的認識,此一流程則可解讀成幾個步驟,如:看到一朵紅色牡丹花,首先,花朵則(1)因物理特性將波長約為650mm的光傳到人類的眼睛中,接下來,(2)視網膜與視覺細胞則收到此刺激訊息,(3)將訊息傳至大腦,大腦則產生紅色,圓形的形體的感覺,(4)感覺情報再與過去的經驗比對,認知此為紅色的牡丹花,(5)伴隨而來的認知,則對於牡丹花的特徵產生漂亮、熱情、感動的心理反應,(6)接著再將內心的感性、感動,透過言語、表情傳遞出來,從上可知,感性的來源為(3)~(4)步驟,而(4)~(6)步驟則為感性的主要範圍。

   感性的特性包括其是(1)主觀的感受,像消費者對於產品則有其對於大小、顏色、形狀、功能、操作性等的主觀印象,以及(2)感性是綜合五感知覺得綜合性評估,如一盤美味的佳餚,是先有視覺、嗅覺上的刺激感受,再到味覺、觸覺的品嘗體驗,總體所產生的綜合評估,最後感性是(3)不確定的因素,人類內心的感性量(包括生理上的物理量、心理上的感覺量)是一很難以定量的系統。

二、感性工學

   感性工學(Kansei Engineering)最早為日本廣島大學工學部的研究人員將其導入工學研究領域,1970年代,將其導入住宅設計中討論居住者的情緒與欲求,最初被稱為「情緒工學」。當時,工學部的副教授長町三生參與此研究,而後經過20年的研究,1989年,他發表了大量的感性工學論文與著作,成為日本著名的感性工學研究專家。感性工學作為一個產品研究方法,其的特質主要為(1)一種產品研究方法論,將消費者感性的情感、需求轉化為具體的產品的設計要素,另外也是(2)一種探討人因的技術,其不只關注產品的功能、造型,更在意人的感知、感性需求,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方法,最後其也是(3)一種評估方法,透過先進的工具與技術,感性工學能幫助消費者表達自己可能無法知曉的感受,準確掌握不同消費者的感性需求。

   感性工學學科在90年代日本學界的推動、開拓,1995年日本信州大學纖維部成立了第一個感性工學學科,確立了「知曉心靈意圖、掌握心型信息、創造心意物品」的研究、教育理念,並設立了感覺分子物理學、感性信息學、感性造型學等。感性工學的研究範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實驗心理學,人類基本心理過程(感覺、知覺、情緒、表象等)的理論構成感性工學的基礎,(2)認知心理學,對人類的信息加工機制的研究協助「感性與意象」的組織與應用,(3)神經科學則從神經傳導方面來研究感性工學的物質基礎與結構,(4)消費心理學,則幫助了解消費者對於產品的真正需求,(5)生理學,有助於了解人類的五感與感性的聯繫,包括大腦的功能分布、感覺處理、神經傳達等,(6)產品語意學,幫助研究者對產品意象分類,(7)設計學與製造學,主要針對感性與產品型態、材料、顏色、製造工法等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8)市場行銷學,則可運用先期的市場調查,與感性工學相輔相成。

   感性工學發展的過程,緣起於工業革命後,工業技術的快速發展,製造標準化、大量消費的時代,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廉價生產製造的產品,千篇一律的外型缺乏創造性,直到70年代後,人們的生活水準提升、富裕的生活帶來了情感需求,市場上原本以技術為導向的產品也慢慢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生產理念,21世紀的現在,資訊交流的頻繁,消費者從原本只能被動接受資訊,到能開創並主導自己的訊息傳遞,更使每個消費者成為世界舞台的主角,因此設計者也開始注重使用者的感受與體驗,有的製造商甚至讓消費者、使用者參與產品設計的流程。

三、狩野模型(Kano Model)

   1984年,日本東京理科大學的狩野紀昭博士提出一種顧客滿意度模型─狩野模型(Kano Model),運用兩軸向來表達顧客滿意度與產品品質實現率的關係。橫軸為產品的品質實現率,縱軸為使用者的滿意度,則由下而上分為必須品質曲線、期望品質曲線、以及誘人品質曲線。Kano Model帶給企業的啟發是,必須品質為一定要達到的品質,期望品質則為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若自己達到而其他品牌未達到,則會有利於產品的競爭,而誘人品質則代表潛在的客戶需求,若發覺此類品質,則可大幅度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從Apple的IPhone手機可一窺以感性訴求的產品能夠讓消費者趨之若鶩、為之瘋狂的強烈情感,SONY更以文化人類學者協助改善其軟體系統,可見人的感性信息,逐漸成為產品設計重要的資訊來源之一,因此感性工學在此時代背景下,也成為應運而生的學科。

 

按照研究內容,感性工學可分為感覺分子生理學、感性信息學、感性創造工學,感覺分子生理學將人類的感官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其主要研究人類感性的源頭,包括五感、大腦的構造、大腦的功能分布、神經細胞與構造、進一步討論五感感覺分別與感性的關聯性,並通過實際計測、統計和實驗,對人類的感性進行評估。評估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檢測法,通過對於人的刺激閾、辨別閾的細微檢測,做生理與心理的評估,另一種是語意差異法(SD法),該方法能針對受測者的感受進行統計評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圓臉孟孟 的頭像
    圓臉孟孟

    蹦跳少女&理工直男的異國冒險

    圓臉孟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